<dd id="rnsb7"></dd>
      我的位置: 首頁 > 貴州 > 正文

      從“大”向“強” 足音鏗鏘!《農民日報》頭版頭條聚焦貴州加快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

        4月6日,《農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從“大”向“強” 足音鏗鏘——貴州加快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聚焦貴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定不移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以加快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為引擎,全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奮力譜寫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具體報道如下:


      微信圖片_20230406070836.jpg


        八山一水一分田,沒有平原支撐的貴州,農業的出路在哪里?


        “樣樣都有,樣樣都不多;產業無數,卻形不成支柱?!焙唵蔚膬删湓?,道出了過去貴州農業產業發展的狀況。而如今,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大大扭轉了貴州農業發展的尷尬局面。


        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貴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定不移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以加快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為引擎,全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奮力譜寫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貴州省委書記徐麟在今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


        在特色優勢上下功夫,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讓山生金、樹生財


        貴州土地類型多樣,細碎化特征明顯,氣候垂直差異明顯,生態環境優越,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地方品種特色突出,山地自然風景眾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過去,由于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山地曾制約著貴州農業的發展。如今,隨著交通等條件的不斷改善,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山地正成為貴州農業最大的發展特色。


        1月中旬,貴州貴天下茶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年首單“外貿茶”打包裝運。這批重50噸、市值177萬元的大宗茶從黔南出發,經深圳港口海運至摩洛哥。


        出口額連續3年同比增長超100%,茶葉作為貴州第一大出口農產品,在政府傾力扶持和企業用心經營下,名優茶與大宗茶同步發力,國際與國內貿易“雙輪驅動”,全省700萬畝茶園生機勃勃,茶產業轉型升級勢頭強勁。


        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立足資源稟賦,貴州提出以“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為主,走“小特精多奢”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子。這些年,圍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貴州農業現代化步伐穩步推進,一個個相對集中連片的特色產業基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一批批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鄉村特色產業集群逐漸形成。


        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省委副書記時光輝提出,貴州要構建優勢產業區,把長板做長、優勢做足,大力提升茶葉、辣椒、刺梨、獼猴桃等在全國的優勢地位。穩步擴大生豬、貴州黃牛、貴州山羊、生態家禽、生態漁業等優勢產業規模,推進專業化生產、標準化養殖、規?;洜I,促進生態畜牧漁業高質量發展。樹立大食物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種養,打造貴州農業新的增長極。


        每天清晨,遵義新蒲新區的中國辣椒城交易區熱火朝天。作為全國唯一的省部共建辣椒專業批發市場,這里影響著全國各大辣椒交易市場的定價基準,為椒企、椒農提供買賣價格資訊。


        “這里每年可以實現75萬噸辣椒交易量,56萬噸冷鏈倉儲周轉量,120萬噸物流年吞吐量?!敝袊苯烦窍嚓P負責人介紹。


        繁忙的背后是貴州辣椒產業的優勢展現。貴州辣椒常年種植面積500萬畝以上,形成了由300多家規?;庸て髽I的產業集群,140萬椒農通過基地務工、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利潤分成等不斷增加收入,日子紅紅火火。


        貴州在加快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發展軌道上,持續推動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目前,貴州辣椒、刺梨、藍莓等種植面積保持全國第一,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9%;持續完善農民作為種養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12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6.39萬家,家庭農場達3.5萬家。


        在延長產業鏈上下功夫,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實現農業從生產向生態、生活功能拓展


        自動清洗、高溫殺菌、灌裝……六盤水市初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經過道道工序,一顆顆刺梨果被加工成18種產品。


        日處理生姜60噸,位于鎮寧的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產品實現了從生姜到干姜片、姜汁飲料、生姜沐浴乳的延伸。企業年均從當地收購生姜3萬多噸,農民種植信心倍增。


        然而,貴州在農產品加工業銜接工農、溝通城鄉的“第二次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面臨了加工業總體規模偏小,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的現實瓶頸制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貴州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約5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2個百分點左右。


        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村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成為貴州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戰略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貴州提出,優化加工布局,抓實加工企業培育,提升技術裝備水平,不斷促進加工企業由小到大、加工層次由粗到精、加工業態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才能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才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2019年,貴州出臺《省委省政府領導領銜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工作制度》,成立12個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12位省領導分別領銜推進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4年的時間,貴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延長產業鏈,從種養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如今,貴州涌現出一批食品生產、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創新探索出一條條組織化、規?;?、特色化、高端化、一體化的發展模式,“貴州綠茶”“貴州刺梨”“生態貴椒”等“貴字號”農產品走出鄉村、走向市場、走出貴州。


        六盤水市形成了集規模種植、精深加工、產品研發、線上線下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刺梨產業體系,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形成“刺力王”“天刺力”“吉梨到”等6個自有品牌,已向市場推出刺梨原汁、刺梨飲料、刺梨果脯、刺梨含片等系列產品。


        織金縣立足皂角米加工,將過去小、散、亂的小作坊“戶自為戰”加工模式升級為“政府+企業+院所+市場+農戶”產業聯合體,圍繞加工基地、產業園區、苗圃基地、大苗種植示范區建設等,推動皂角全產業鏈發展,形成了年總產值100億元以上的優勢產業。


        “以前種水稻都是自種自吃,吃不完的才拿到市場上去賣,也賣不出好價錢?!睂Ρ韧?,貴陽市白云區牛場布依族鄉祁山村村民付洪發說,這幾年,在駐村干部袁啟梅的帶領下,優選品種,加強田管,品質得到提升,并打造了“祁山紅米”,加入白云區“云尚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本地市場一斤賣到了8元至10元,產品也供不應求。


        農業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產業興和生態美交相輝映。在湄潭縣,一片小小的茶葉,在當地推進“四化”同步發展中開始扮演重要角色。湄潭縣已有茶葉生產、加工、營銷企業及加工大戶700余家,年加工能力10萬噸以上。此外,眾多茶企也以“百花齊放”之勢主動融入旅游市場,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向游客“出售茶園風景和清新的空氣”。打造了湄潭翠芽27°景區、中國茶海景區,建設了田家溝、七彩部落等鄉村旅游休閑聚集區,每年都會吸引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


        正是一年春好處,在烏江北源六沖河一帶,10余萬畝瑪瑙紅櫻桃花迎風怒放;在興義市萬峰林山腳下,5000多畝油菜花競相綻放,花香四溢、沁人心脾,這些鄉村旅游點成了游客打卡的旅游目的地,正掀開貴州賞花旅游的春潮。


        在強化科技支撐上下功夫,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挑上“金扁擔”


        “手機種田”“無人機植?!薄盁o人化農場”……在信息化社會的大潮下,越來越多的農業“黑科技”應用正逐步下沉至生產一線,在貴州農產品種植養殖以及銷售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推動著農業產業發展邁向農業現代化。


        大棚里、樹樁上、石塊上、花盆里,金釵石斛、鐵皮石斛、束花石斛、鼓槌石斛……各種品種的石斛或枝葉繁茂或花開正艷。這是占地30多畝的貴州大學石斛研究院,設有種質資源保護區、示范種植區、成果展示區、產品研發區。


        “石斛是生態產業、富民產業?!辟F州大學該項目負責人介紹,為助推全省石斛產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貴州大學批準成立石斛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以來,團隊專家圍繞石斛種質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新品種選育、綠色生態種植、藥材質量調控、產品開發利用等進行深入研究,致力于解決貴州省石斛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科學技術問題。


        建立科學、有效的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技成果與產業體系的深度融合、有機銜接是其中關鍵環節、重中之重。


        近年來,貴州先后建設了“中國-新西蘭獼猴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貴州中心”、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研發基地、貴州省國家農作物品種抗病性鑒定平臺等科研平臺,大大提升了貴州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科研水平。


        將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機械化耕作作為發力點,把研究轉化為產品,切切實實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貴州遵循農業科研規律、突出產業發展特點,探索出符合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創新之路。


        山地刺梨采收機,于荊棘叢生中高效采摘,將人從刺痛與苦累中解脫出來。由貴州研發的這一新型采收機已經應用成功,正在開展新一輪技術攻關。一臺采收機,具有濃厚的隱喻意味,其背后是貴州不僅在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而且在苦心研發適合山地作業的新型機械。


        劍河縣南明鎮作為當地唯一擁有連片壩區的鄉鎮,該鎮多年來都扮演著該縣農業發展“領頭羊”角色。南明鎮鎮長陶其華介紹,去年,南明鎮不斷引進自動化農用機械、現代農業技術,并通過邀請農業專家線上、線下指導教學的方式,讓農業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覆蓋。


        “種水稻十多年了,從過去地要自己翻,苗要自己育,秧要自己插,到現在全程機械化耕作,真是太方便了?!弊窳x市播州區新民鎮中心村種糧大戶謝福勇說。


        從“看天吃飯”的“體力活”到“科技為王”的“智力活”,從“基本靠經驗”到“發展靠數據”,貴州農業正依托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繪就出一幅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的現代農業錦繡畫卷。


        來源 農民日報

        編輯 張良勝

        二審 吳一凡

        三審 閔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