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rnsb7"></dd>
      我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陽明文庫|人生實踐之學 —— 讀《實踐與超越:王陽明哲學的詮釋、解析與評價(增訂版)》

      頭圖.jpg


      在中國哲學史上,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所開創的陽明心學,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陽明哲學是當下學界關注的熱點,研究成果已足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不過,盡管陽明哲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依然存在如何把握陽明心學根本精神、思想特質,進而恰當理解、定位陽明哲學的問題。就此而言,丁為祥先生的《實踐與超越——王陽明哲學的詮釋、解析與評價》(下文簡稱《實踐與超越》)一書對當下陽明心學的研究無疑具有導向性意義。


      《實踐與超越》由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首次出版,2022年孔學堂書局在作者修訂增補的情況下,出版了該書的“增訂版”。這里的介紹以“增訂版”為主。


      實踐與超越。。.jpg

      《實踐與超越》。


      “哲學,是人的哲學;哲學所探討的世界,也首先是人的世界。因此,哲學不能離開人?!睂τ谝浴白x書學圣賢”為第一等事的陽明來說,哲學思想更離不開其“人”,人生實踐是陽明哲學形成發展的動因,更是陽明哲學的特質所在。在“王陽明哲學的形成與發展”部分,作者緊扣陽明的人生實踐,呈現陽明哲學思想從探索到形成,再到成熟發展的過程,又從人生實踐的視角對陽明思想形成發展中的重要內容作闡發與詮釋。陽明的“格竹”軼事,與人們多從陽明學與朱子學的理論分歧、陽明對朱子原意的誤解加以分析不同,作者則認為這一事件正是陽明勤于實踐性格的體現?!褒垐鑫虻馈焙?,席元山以“朱陸異同”相問,陽明“不語”而答其所悟,作者認為此正體現陽明在實踐中以道德本心來驗證朱陸異同的立場。作者總結指出,“終陽明一生,推動其思想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便是他一生的實踐。因此,陽明的哲學是人生實踐之學?!比松鷮嵺`之學不僅是陽明哲學的思想特色,也是陽明不同于其他理學家根本之處。


      實踐與超越1。.jpg

      《實踐與超越》。


      陽明哲學是一種人生實踐之學,但并不意味著只是陽明個人的主觀感悟,同樣具有一般哲學的理性與邏輯。在第二部分“王陽明哲學的結構與特征”中,作者對陽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論進行了全面解析。在作者看來,由于陽明在“心”與“理”的理解上不同于傳統理學,強調“心”的個體性、實踐性,“理”的倫理性,因此陽明“心即理”體現出“主體與本體的同一原則”,這種原則不僅決定了陽明哲學的人生范圍,也決定了陽明哲學道德實踐的性質和指向。在“知行合一”上,作者強調“一時并在”的實踐性是陽明這一命題的根本所在?!爸泻弦弧奔啊耙粫r并在”的實踐性,不僅表明陽明哲學是一種嚴格意義的道德哲學,也體現了中國哲學鮮明的人生實踐特色和實踐理性精神。在“致良知”上,作者首先指出“陽明以良知為天理,表現他對理學本體的主體化推進,也是其龍場以來主體與本體同一原則的具體落實?!痹凇爸隆钡睦斫馍?,作者強調“實行義”是這一概念的根本內涵,并指出“致”的“實行義”的進一步展開就是兼知兼行,知行合一?!爸铝贾钡囊x在于實踐,是陽明實踐哲學的宗旨?!八木浣獭闭擃}上,作者從“格物”入手,通過“誠意”“致知”到“心體”,對陽明這一學說作了完備討論。就“格物”而言,作者指出陽明將朱子思想中的自然物理轉換為道德倫理,其“格物”之“物”成為嚴格意義上的“事”與“行為物”,在呈現陽明哲學特色的同時,也體現其與朱子之間的差異。 而“無善無惡”的闡釋上,作者則強調“至善”與“無善無惡”之間“有無混一”的圓融關系,“至善”是從發用處說,“無善無惡”則是從功夫追求的最高境界上說,二者在“致良知”本體功夫合一的關系中得到理解和定位。就思想理論的一般性來說,作者總結指出,“主體與本體合一、體用合一和知與行的合一”構成陽明哲學的根本結構與本質特征。


      實踐與超越2-1.jpg

      《實踐與超越》。


      “哲學以理性為載體,但理性并不能窮究哲學的全部意蘊?!本椭袊軐W,特別是陽明學而言,哲學的理性,理性的哲學必然升華為思想、人生境界的問題?!秾嵺`與超越》專設“王陽明哲學的境界”一篇,分別從“身心之學”“萬物一體”“廓然大公”“無善無惡”等方面對陽明思想中的境界向度作了考察?!叭f物一體”說上,作者認為此說體現陽明在道德實踐中從“克己”走向“大我”的價值追求,也體現為基于儒家仁愛精神的道德境界與社會理想。 丁先生認為“無善無惡”“不僅僅是指心之本體不沾滯于善惡,而是對心之本的揚棄與超越,是圓融生命的當下朗現,又是對生命本身的徹悟?!弊髡咦詈罂偨Y說,“境界即是追求精神的回報與反光 ,是主體在無止境的追求過程中之所見?!标柮髡軐W的境界,正是其人生實踐追求過程中的“所見”,是陽明一生實踐境遇的反映與升華。


      作者.jpg

      《實踐與超越》作者丁為祥。


      對陽明哲學的形成發展、結構與特征、境界作全面討論后,需要對其作“結論”評價。在“陽明哲學的評價”部分,作者首先對幾種研究范式進行了反省,認為“對象性評價”存在以認知理性將陽明哲學朱子學化的問題。以牟宗三為代表的“內在評價”研究范式,雖然對陽明哲學精神有恰當把握,但由于強烈的形上取向,對陽明思想中的實踐性有所忽視,存在對陽明哲學偏離問題。對幾種陽明哲學的“評價”范式作相應辯證后,作者基于“內外統一”的原則,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視角,回答了陽明哲學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就學說理論本身,作者認為 “陽明哲學的特征 ,相對于邏輯理性而言,便是以‘德性’為核心的實踐理性”,這從根本上決定了陽明哲學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和意義。


      書.jpg

      《實踐與超越》。


      總之,丁為祥先生《實踐與超越》一書通過形成發展、結構特征、思想境界、理論評價等內容,揭示陽明哲學“人生實踐之學”的本質特征,“人生實踐之學”是陽明哲學根本所在。丁先生的研究,在準確把握陽明哲學的同時,為我們進入陽明思想世界,從事陽明哲學的學習與研究,提供了一部具有陽明哲學精神的范本。


      文/鄧國元

      視覺/實習生 明雪

      編輯/陳江南

      二審/趙相康

      三審/黃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