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治護航下的千年運河奔流不息
-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 發布時間:2023-10-28 11:21:24
-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 發布時間:2023-10-28 11:21:24

在江蘇揚州,檢察官運用無人機對大運河開展調查。揚州市廣陵區人民檢察院供圖

浙江杭州拱墅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對運河沿岸的無障礙設施進行巡查。李偉攝/光明圖片

江蘇揚州,一艘觀光船駛過古運河。新華社發

山東棗莊市臺兒莊區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棗莊段)臺兒莊古城景色。新華社發
【法眼觀·守護文物和文化遺產】
河坎傾斜、河埠坍塌、古橋出現裂縫怎么辦?故道遺址蹤跡難覓,文物保護如何進行?如何深挖大運河的歷史記憶,培育當下的文化價值?
一河通南北,千載連古今。運河的故事,有太多種講法。近年來,各地政法機關探索了守護大運河的實踐做法,用法治剛性之美,讓千年運河奔流不息。
連接過去與未來:文化遺產保護讓古運河“重生”
流淌了千年的運河猶如一條波光粼粼的記憶珠鏈,其沿線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產,就是那一顆顆璀璨的珍珠,蘊含著城市發展與變遷的密碼。
天津被稱為“大運河載來的城市”,運河水滋養著天津的繁華與興盛。今年3月,天津市人民檢察院啟動大運河綜合治理專項監督活動,圍繞大運河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河道安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等重點領域和突出問題開展監督,用法治的力量呵護遺址和文化,讓古運河“重生”。
“天津俗語稱‘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炮臺是指哪座?大沽口炮臺?”“很多人都這么認為,但實際上,‘天津三寶’里的炮臺是指明朝崇禎年間環繞天津衛城修建的七座炮臺,這些炮臺比大沽口炮臺早了上百年?!比涨?,紅橋區人民檢察院對窯洼炮臺遺址保護案開展“回頭看”時,紅橋區文物保護中心干部王冬這樣介紹窯洼炮臺的歷史。
后來這七座炮臺被毀,只剩下窯洼炮臺臺基。但如此重要的大運河流域歷史遺跡,卻曾面臨“查無此地”的尷尬?!拔以簩爡^內文物保護情況進行實地摸排時,發現找不到窯洼炮臺遺址的具體位置,連智能地圖都無法定位?!奔t橋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陳建強說。
啟動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后,天津市人民檢察院做了大量調查走訪工作。確認炮臺遺址位置后,發現因年久失修、缺乏專人管護,炮臺周圍雜草叢生。經過充分調查分析,紅橋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向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制發了檢察建議,督促其對殘存的炮臺臺基進行修繕,平整園區地面,切實履行對窯洼炮臺遺址的管理、保護職責。目前,相關修繕工作已全部完成。
揚州,是古運河邗溝的原點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遺產河段6個,遺產點10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
在揚州廣陵區的檢察官手中,都有一幅“大運河文物保護線路圖”,這是他們實地走訪轄區內大運河沿線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后繪制而成的。線路圖對176處文物進行了明確標注,為檢察機關地毯式巡查提供了方便。
針對大運河周邊國家級文物普哈丁墓園內堆放建筑材料、小虹橋等古橋橋梁損毀、普照寺存在主體垮塌風險、賈氏鹽商游客步道年久失修等問題,廣陵區人民檢察院向區民政局、屬地街道等職能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推動大運河沿岸文物和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
推進協同治理:司法守護河湖安全
作為一個古老而偉大的人工運河,大運河沿線的生態環境承載著豐富的生物種類和自然資源。今年起,《關于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開始實施,規定:應當共同加強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生態空間管控和生態保護修復;推動按照統一標準加強水環境保護,開展沿線水環境監測預警與控制,推進水污染聯防聯治。
在北京市通州區,有一條以人物命名的河流——蕭太后河,相傳是由遼代蕭太后主持開鑿的用于運送兵馬糧草的漕運通道。河水東流,最終進入大運河。蕭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支流,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主要河流之一,對區域經濟、文化、生態、旅游發展影響深遠。
然而,就在兩年前,當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檢察官劉婉容來到蕭太后河,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我們在實地勘查的時候就發現這個蕭太后河臺湖鎮段的岸邊,堆放了大量的固體廢物?!边@個線索引起了檢察機關的關注,辦案組多次到現場進行勘查。發現固體廢物的體量在不斷增加,里面有淤泥,還有建筑垃圾,隨著當時的氣溫一天比一天高,惡臭的氣味也就散發出來。
經過調查后,檢察機關了解到,此處正在實施蕭太后河景觀提升工程,施工中產生的建筑垃圾沒有及時清運,導致與清理出的河道淤泥混合堆放,附近村民丟棄的大量生活垃圾也混在其中,嚴重破壞了大運河的生態環境。
針對這一情況,通州區人民檢察院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屬地政府制發了訴前檢察建議,建議兩家單位積極履職,對河道管理范圍內存在的違法情形及時查處,并且履行相關的監管職責。
如今的蕭太后河水清岸綠,亭臺水榭相映成趣,歷史時光里的船來船往與現實生活中的物阜民豐“相遇”,一派生意盎然。
不僅僅是遺產和生態保護領域,法治力量綜合保護大運河還在“等”外領域進行探索。比如在生物安全領域,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檢察院針對外來生物福壽螺破壞水系生態環境的情況開展行政公益訴訟,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累計清除福壽螺7萬余公斤,促進了運河水系生態的凈化修復。
此外,在公共安全領域,檢察機關關注大運河航運安全,聚焦河道上橋梁存在的安全隱患。在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大運河水上交通安全行政公益訴訟案中,檢察機關通過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推動相關行政機關凝聚共識,共同制訂整治方案,聯合開展專項治理。
培育法治文化:公眾參與才是活態傳承
在浙江杭州,拱宸橋之西,白墻黑瓦,屋舍儼然,悠閑的居民散步至茶館,饒有興致地聽起了“普法小熱昏”;東岸的運河文化廣場中,“普法攤位”早早開張,吸引了不少過往居民駐足咨詢;橋下,“運河普法號”游輪也迎著東升的日頭啟航;沿途,運河法治驛站風景甚好……這是杭州拱墅區綿延近10公里的“運河法治文化帶”上的情景。
千年運河,德法相伴。在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執行院長黃杰看來,大運河在開鑿、漕運、疏浚、管理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種法制規章,成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今天的法治運河建設提供了重要借鑒。
以史為鑒,知古鑒今?,F沿線各城市都在傳承弘揚大運河法治文化,開展以法治守護運河的有益探索,讓公眾參與進來才是最好的保護,才是活態的傳承。
大運河從浙江紹興穿城而過,沿岸有不同保護級別的古橋、古樹、古建筑,保護需求極高?!拔覀兠總€檢察官的手機通訊錄里都有一串熱心‘線人’!”越城區檢察院第六檢察部副主任任小寶說的“線人”,是指熱心為公益訴訟提供線索的市民。任小寶說,經常有熱心市民上傳文物受損信息,這成為檢察官們的線索來源。
為讓熱心人有一個平臺“無門檻”地監督古城保護,2021年,紹興市統籌綜合執法、市場監管、文化和旅游等38個部門,建立由市級部門、越城區街道、基層執法人員構成的三級管理體系,公開招募了首批70名“古城守護官”,目前已經擴充到140人。發現大運河沿線文物受損時,守護官們可以直接向檢察機關反映。截至目前,“古城守護官”已經為檢察機關輔助提供重要線索51條。
“大家知道京杭大運河是什么時候申遺成功的嗎?”“哪位小朋友知道大運河流經多少個城市?”……這是江蘇蘇州姑蘇區人民法院太湖流域環境資源法庭的法官們在帶領山塘中心小學的孩子們觀山塘、沿河行。近年來,太湖流域環資法庭的法官們多次走進學校,通過“國旗下的講話”、“開學第一課”、模擬法庭等形式,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一顆保護大運河的種子。
古韻今風相融:數字化成為運河法治保護新表達
動動手指,運河風光便一覽而盡;登錄“云上非遺主題館”,就可聆聽昆曲、體驗桃花扇的制作;知運河、探運河、游運河,一鍵解鎖運河新玩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上線以來,用數字科技講起了運河故事,運河文化走上了“云端”。
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遙感監測、數字孿生等技術,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共享和開發利用……這些數字化保護大運河的探索實踐,被沿岸多地寫進了法規條例。
在江蘇,今年5月1日起,《蘇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條例》正式實施,“數字大運河建設”是此次立法的亮點?!稐l例》專門規定: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數字化建設,推進大運河文化基礎數據產生、整合和數據庫建設。推動大運河數字化建設,成為蘇州“法治運河”建設新的表達。
在浙江,按照《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規定,“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應運而生。這一系統運用地理信息、遙感監測、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實現了運河數據的監測與共享,數字化改革為大運河法治保護賦能。
在天津,西青區建設“全時空”智慧檢務系統,在各街鎮設立起大運河公益訴訟“云檢察室”。同時,借助檢察機關“益心為公”平臺、司法機關“行政執法監督平臺”、“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后臺,建立起“聯絡員+行政執法+網格”三位一體的公益訴訟社會治理新模式。
數字化建設成為運河法治保護新的表達,為運河法治保護融入了時代元素。古韻今風交相輝映,一幅運河“雙面繡”正緩緩展開。
?。ū緢笥浾?俞海萍 蘇雁)